top of page

「藥食同源」
的飲食智慧
簡單來説,「藥食同源」是指許多食物同時也是藥物,兩者之間並無清晰的分界線。中藥多屬天然,包括植物、動物和礦物;而人們用作食物的,同樣來源於自然界的這三類。所不同的,是當藥用時,假如用藥不當,容易出現明顯的副作用;相反,食物的療效沒有如藥物般迅速,但日積月累,慢慢浮現的幫助卻絕對不小。
依這個理念出發,不難發現,透過「藥膳」、「食療 」,以食為藥,治療身體,固然可以產生作用,但如果能夠注意飲食,改善飲食習慣,從根本上以食物為本,以食代藥,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的體魄。

安排膳食
應根據個人體質
既然「藥補不如食補」,我們就更應該根據個人的體質來安排膳食。從中醫學角度看,每一種食物都各有屬性,分為寒、熱、温、涼,是古人根據人們進食後身體出現的不同反應歸納出來的。
現代人的體質多數偏寒或偏熱,如果進食時寒上加寒,又或熱上加熱,肯定會對身體構成負擔。例如本來體質虚寒的,還要吃寒涼食物,自然更加手腳冰冷、食慾欠佳、頭暈心悸;本來體質實熱的,還嗜吃辛辣食物,自然更加便秘頻生、瘡患嚴重。如果是長期患病的,本身身體對寒或熱食物引起不良反應的自我調節力會比較弱,因此更加要注重飲食,要不寒不熱、易於消化。

選擇食物要
「因人」、「因時」、「因地」?
因人。根據體質,寒氣較重、氣血虚弱的,不分季節,也要多吃温熱性質的食物,如牛肉、洋葱、生薑,讓身體產生熱,血脈暢通,增加活力;尤其現代人都喜歡吃偏涼的食物,室内又冷氣常開,所以大部分人的體質都傾向寒涼。

因時。配合氣候變化,在温度高時可多吃寒涼食物清熱,温度低時以温熱食物保暖驅寒。不過現今世代,夏天冷氣長開,不燥熱但卻仍然貪吃寒涼;冬天又因使用暖氣,空氣變得燥熱,冷飲更不離手,完全打亂了身體跟氣候的平衡。

因地。